【文章來源:融媒體中心】【供稿人:李安朝 】【發布人:劉貝貝】 【發布時間:2022-07-15 11:26:03】 【點擊率:1968】
合肥六中菱湖校區門口巨石上的《六中賦》是哪位老師寫的?合肥六中官微可以發一下《六中賦》全文嗎?
千呼萬喚始出來,傳說中的“未來學校”——合肥六中菱湖校區終于在今年夏初揭開了她的神秘面紗,這所充滿科技感的現代化學校獨具魅力,美得驚心動魄,讓人流連忘返。
其中,南大門一塊渾然天成的原石,吸引了眾人的目光,它正面鐫刻了“合肥市第六中學”,背面則刻有“六中賦”,深邃的紅字鐫刻在原石上,沉穩大氣,蒼勁有力的筆劃,仿佛在訴說著合肥六中背后的歷史變遷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……
今天,應廣大關注關心合肥六中朋友們的訴求,全文刊登《六中賦》(附注解和白話文),并于文末揭秘作者……
合肥六中賦
惟楚有材,于斯為盛①。孕育江淮,物阜民純②。蜀山毓秀,造化壽春③。淝水吐哺,落英繽紛④。菁菁學子,欣欣赤誠⑤。盼庠序之教化,待芝蘭之繞庭⑥。
甲午肇基,始辟鴻蒙;戊午定鼎,廬州名重;庚辰質變升華,皖韻飛躍巔峰;壬寅喜迎喬遷,人和共慶政通⑦。飛虹跨麗水,連水驚長空⑧。杏壇沐風,花飛雨蒙⑨;泮池思樂,禮敬樂同⑩。曲徑通幽兮鬼斧神工,流連忘返兮暮鼓晨鐘?。
少懷壯志,銳意成才。后生可畏,繼往開來。一泓秋水,凝眉窈窕;兩肩家國,提筆縱橫。成詠絮之才,爛漫情懷花滿卷;壯鯤鵬之志,陽剛正道氣沖天?。
溫故知新,愛智求真?。答疑解惑,修己安人?。發微探幽,慎言篤行。厚積薄發,承古萌新?。如琢如磨天行健,載歌載舞思無邪?。非學何以能致用,焉知魚不化為龍??
昔汝來思,霜華正重。今君別兮,煙柳漸濃?。青衿唱晚,春風十里書香度;群英薈萃,丹心一片蠟炬紅?。
初日破曉,宏圖蘊新,忝懷桃李之緒,運茲不斌之筆,聊以作賦,以志詠懷?。
壬寅年仲夏合肥六中紀
【注解】
①惟楚有材,于斯為盛:是湖南長沙岳麓書院門前的對聯。“惟楚有材”,出自《左傳》;“于斯為盛”,出自《論語·泰伯》。
②孕育江淮,物阜民純: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載:“壽春,亦一都會。而合肥受南北潮,皮革、鮑、木輸會也。”合肥地當南北要沖,交通便利,物阜民豐。安徽自古以來歷史悠久,文化昌盛。
③蜀山毓秀,造化壽春:春秋戰國時期安徽屬于楚國,戰國后期,楚國更是遷都壽春,即今壽縣,合肥六中創校本部正好也位于壽春路上,真是機緣巧合,皖風徽韻也傳承于楚國南方文化。“造化壽春”一語雙關,既指楚國遷都壽春,又指六中起源于壽春路。現在安徽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——“楚大鼎”,氣勢雄渾,精美絕倫,不愧為國之重器,此鼎也是中國古代僅次于司母戊鼎的第二大青銅器。
④淝水吐哺,落英繽紛: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:周公曰:“我一沐三捉發,一飯三吐哺,起以待士,猶恐失天下之賢人。”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。”
⑤菁菁學子,欣欣赤誠:《詩經·菁菁者莪》:“菁菁者莪é,在彼中阿ē。”《詩序》:“菁菁者莪,樂lè育材也。”李大釗在新文化運動時期,發表《青春》一文:“則謂此菁菁茁茁之青年,即此方復開敷之青春中華可也。”。
⑥盼庠序之教化,待芝蘭之繞庭: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謝太傅問諸子侄:“子弟亦何預人事,而正欲使其佳?”諸人莫有言者,車騎答曰:“譬如芝蘭玉樹,欲使其生于階庭耳。”
⑦甲午肇基:1954年合肥六中建校;戊午定鼎:1978年審定為合肥市重點中學;庚辰升華:2000年成為安徽省示范高中;壬寅喬遷:2022年本部開拓遷移至連水路新校區。
⑧飛虹跨麗水,連水驚長空:人行天橋凌空橫跨麗水路,把學校分成西部教學區和東部生活區兩部分。連水路傍依東西兩區,六中正門位于此處。
⑨杏壇沐風,花飛雨蒙:杏壇,孔子講學之所。《論語·先進》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”
⑩泮池思樂,禮敬樂同:泮水,古代學宮前的水池,形狀如半月。《詩經·魯頌》:“思樂泮水﹐薄采其芹。”《史記·樂書》:“樂者為同,禮者為異。同則相親,異則相敬。禮義立,則貴賤等矣。樂文同,則上下和矣。”中華自古為禮樂之邦,禮,尊師敬長;樂,和穆歡暢。
?曲徑通幽兮鬼斧神工,流連忘返兮暮鼓晨鐘:常建《題破山寺后禪院》:“曲徑通幽處,禪房花木深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從流下而忘返謂之流;從流上而忘返謂之連。”
?少懷壯志,銳意成才:是合肥六中校訓;“后生可畏”,出自《論語·子罕》;“繼往開來”,出自《朱子全書》。男生懷“鯤鵬”之志,情系家國,勇于擔當;女生成“詠絮”之才,多才多藝,天真爛漫。冀師生齊心協力,努力把新六中建設成以傳統文化為底蘊,以人文教育為理念,以家國情懷為主旋律的特色品牌名校。今天我們是桃李芬芳,明天我們是社會的棟梁。
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謝太傅寒雪日內集,與兒女講論文義。俄而雪驟,公欣然曰:“白雪紛紛何所似?”兄子胡兒曰:“撒鹽空中差可擬。”兄女曰:“未若柳絮因風起。”公大笑樂。
《莊子·逍遙游》:北冥有魚,其名為鯤。鯤之大,不知其幾千里也;化而為鳥,其名為鵬。鵬之背,不知其幾千里也;怒而飛,其翼若垂天之云。
?溫故知新,愛智求真:《論語·為政》: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
?答疑解惑,修己安人:《論語·憲問》:子路問君子。子曰:“修己以敬。”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人。”曰:“如斯而已乎?”曰:“修己以安百姓。修己以安百姓,堯舜其猶病諸?”
?發微探幽,慎言篤行;厚積薄發,承古萌新:《論語·公冶長》:宰予晝寢,子曰:“朽木不可雕也,糞土之墻不可杇也,于予與何誅!”子曰:“始吾于人也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于予與改是。”蘇軾《送張琥》:“嗚呼,吾子其去此而務學也哉!博觀而約取,厚積而薄發,吾告子止于此矣。”
?如琢如磨天行健,載歌載舞思無邪:《詩經·衛風·淇奧》:“有匪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”。周易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強不息;地勢坤,君子以厚德載物”。《論語·為政》:“詩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無邪’。”
?非學何以能致用,焉知魚不化為龍:以鯉魚躍龍門的典故,寓祝六中學子十年寒窗,金榜題名。不飛則已,一飛沖天,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。
《論語·陽貨》:子之武城,聞弦歌之聲。夫子莞爾而笑,曰:“割雞焉用牛刀?”子游對曰:“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:‘君子學道則愛人,小人學道則易使也。’”子曰:“二三子!偃之言是也,前言戲之耳。”
?昔汝來思,霜華正重。今君別兮,煙柳漸濃: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。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”,出自《詩經·采薇》。“蒹葭蒼蒼,白露為霜,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”,出自《詩經·蒹葭》。“年年柳色,灞陵傷別”,出自李白《憶秦娥》,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。孩子們每年九月一日開學,正值初秋時節,白露漸起,每年六月高考,正由暮春轉夏,轉瞬三年,離開母校,心中每自不忍,難舍難分。
?青衿唱晚,群英薈萃:《詩經·子衿》:“青青子衿,悠悠我心。縱我不往,子寧不嗣音?”李商隱《無題》:“春蠶到死絲方盡,蠟炬成灰淚始干。”
?忝懷桃李之緒,運茲不斌之筆:2022年盛夏,六中喜迎喬遷,時任校長李斌運籌帷幄,無微不至,每自躬親,始乃大成。斌,文質兼備之意。《論語·雍也》:“文質彬彬,然后君子。”唐陳集原《龍龕kān道場銘》:“爰命解劍之夫,運茲不斌之筆。”最后一句意思是雖然自己文筆才華有限,但出自對教育事業的熱愛,勉為其難,記錄這一空前盛況。
《六中賦》白話文
好一派楚天風光,自古以來,文風昌盛,人杰地靈。偉哉,我安徽!歷史悠久,自戰國時期楚國遷都壽春,更傳承弘揚了南方楚文化。尤其江淮之間,有重鎮合肥,《史記》有載,南北物產富饒,民風質樸純真。西邊大蜀山,山色秀美;東邊南淝河,落英繽紛。壽春路于兩者之間,盡得山水靈氣,天地滋潤。
新中國建立之初,朝氣蓬勃、滿懷期待的孩子們,求學之心何其赤誠!社會各屆也熱切盼望著芝蘭、玉樹在一所全新學校茁壯成長,郁郁蔥蔥,環繞階庭。
1954甲午年,合肥六中于壽春路建校;1978戊午年,審定為合肥市重點中學;2000庚辰年,成為安徽省示范高中;2022壬寅年,開拓發展,本部遷移至菱湖新校區。回首成長之路,風雨兼程,循序漸進,政通人和,煥然一新。
俯瞰菱湖校園新貌,人行天橋凌空橫跨麗水路,把學校分成西部教學區和東部生活區兩部分。連水路傍依東西兩區,科創樓、樂之樓拔地而起,矗立長空。春風沐雨,同學們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之中;弦歌一堂,師生們在小小泮池之畔,其樂融融。在這曲徑通幽、鬼斧神工般的美麗校園,我們朝夕相處,流連忘返。
少懷壯志,銳意成才,這是我們合肥六中校訓;后生可畏,繼往開來,我們即將開啟全新的挑戰。
女同學養成“詠絮”之才,如一泓秋水,凝眉窈窕,花樣年華,多才多藝,天真爛漫;男同學胸懷“鯤鵬”之志,承兩肩家國,提筆縱橫,陽光大度,勇于擔當,豪情沖天。
今天我們是桃李芬芳,明天我們是社會的棟梁。
同學們溫故而知新,愛智更求真;老師們答疑來解惑,修己又安人。于細微之處見真知,于平凡之中求大道;勤勤懇懇少說話,踏踏實實多做事。見賢而思齊,厚積而薄發,學習兼思考,承古更萌新。
我們如玉石,時時雕琢打磨,做一個正人君子自強不息;我們如旋律,天天又唱又跳,在人生的舞臺上純真無邪。
格物致知,學以致用;學之大者,為國為民。十年寒窗,金榜題名。不飛則已,一飛沖天,不鳴則已,一鳴驚人。
朝夕相處,轉瞬三年,當初,你們來的時候,九月開學,正值初秋時節,白露為霜;今天,你們離開的時候,六月高考,正由暮春轉夏,煙柳朦朧。
青青子衿,在十里春風中留下朗朗書聲;離離紅燭,唯一顆紅心與你難舍難分。
一元復始,萬象更新。2022年盛夏,六中喜迎喬遷,時任校長李斌運籌帷幄,無微不至,每自躬親,始乃大成。
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,照耀著六中菱湖新校園,煥發出無限生機,孕育著未來宏圖新篇。
雖然我文筆和才華有限,但出自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,勉為其難,謹此記錄這一空前盛況,以表達我激動而喜悅的心情。
合肥六中 李安朝
【作者簡介】
李安朝:1969年7月生于安徽省巢湖市,1992年6月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歷史系,合肥市第六中學歷史高級教師,北京百師聯盟教育科技中心高考講座歷史學科安徽省主講人,河南天星教育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天星金考卷特邀撰稿人,合肥市教育局教育科研信息網兼職教研員,合肥市中學歷史教學“目標教學法”課題研究組主要負責人。在30年歷史教學中所獨創的中學歷史“人文教育法”開拓全新教學理念,所編著的“合肥六中人文教育新史記”系列叢書在教學實踐中引起強烈反響和家長學生的一致好評。